受益的远不止新能源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电池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之际,被誉为新能源电池“终极解决方案”的全固态电池研发速度也明显加快。
近期,华为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曝光,宁德时代试制样品并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超1000人,太蓝新能源和长安汽车联合发布具有突破性的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全球首条GWh(Gigawatt-hour)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落户安徽芜湖等等,各方消息纷至沓来。
同时,日本的本田汽车也于11月21日宣布将从2025年1月开始试生产纯电动汽车(EV)用的“全固态电池”,本田2020年代后半期销售的新车将开始搭载,将来还考虑搭载于摩托车和飞机。本田这次发布会举办地是其在日本枥木县的全固态电池验证基地,该基地总建筑面积为27400平方米,目前是全固态电池领域世界最长的生产线。
此前,丰田汽车也表示计划于2026年推出的下一代电动汽车将搭载性能版的全固态电池,2027-2028年推出续航里程比现有EV延长2.4倍、可行驶约1200公里的固态电池量产车。
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全固态电池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这一产品形态是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电解液,起火概率不到传统液态电池的二十分之一,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而且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液态电池的数倍,这意味着同样体积的固态电池可以存储更多的能量,从而延长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招商证券的研报称,目前传统液态锂电技术迭代已达瓶颈,而固态电池在兼顾高能量密度和本征安全性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为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率先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的企业,势必将改变现有的市场发展格局。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2024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介于液态和固态电池之间的半固态电池出货量今年预计约7GWh,到2030年将超过65GWh,2035年达约300GWh,而全固态电池则预计2028年可实现出货量突破1GWh。假设一个家庭的平均月用电量为300 kWh,1GWh的电能大约可以供3300多个家庭使用一个月。
GGII的这一预测与主流固态电池厂商和汽车企业的规划基本一致。例如,广汽集团称全固态电池技术将在2026年实现装车搭载,太蓝新能源则以三年为期进行了计划:2025年完成全固态电池原型验证和体系开发、2026年通过小批量生产持续验证、2027年实现批量生产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
实际上,除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使其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工程机械、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全面电动化都有巨大潜力。例如,在低空领域,固态电池有望得到广泛应用。专注于固态电池研发和生产的卫蓝新能源董事长俞会根今年5月在接受《qy球友会》专访时就透露,他们生产的固态电池最先应用的场景其实是一些工业无人机,之后才延伸到新能源汽车。
在此背景下,固态电池被认为是当前所有新技术领域中最接近于大规模落地的技术之一,有市场人士直言这一领域的“iPhone4时刻”即将到来。中国股市的固态电池概念股因此经历了多轮上涨,甚至一些与之关联度并不那么高的公司股价也受到带动而“异军突起”,例如主攻液态锂电池的瑞浦兰钧港股股价11月25日突然飙升,一度涨超60%,收盘时涨幅仍超21%,市值也从约300亿港元直接跨越到约400亿港元。
“过去这些年来,从铅酸到镍铁、镉镍、镍氢再到锂电,所有的电化学体系都发生在固液界面,固固界面取代传统的固液界面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但是从产业化的层面来讲,固液界面支撑十年到二十年是没有问题的,而没有浸润效应、没有毛细管效应、而只是纯硬性接触的固固界面,这个产业化可能还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个人倾向于半固态可能会走得更快一些。”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近期在2024年《qy球友会》世界千亿球友会峰会上表示。
曹辉的观点直观地反映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挑战。目前,全固态电池较同规格的液态电池成本要高4-10倍,因为全固态意味着需要重塑全新的材料体系、设备体系甚至是供应链体系,这背后都是层层叠加的成本。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本的降低,固态电池的“iPhone4时刻”仍值得期待,如若实现其影响也将无远弗届。(qy球友会中文网)